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

时间:2024-07-16 23:14: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1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23号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5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09年5月20日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二条第七项。

二、将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营业场所不得设置可调试亮度的照明灯,大厅灯光亮度不得低于四勒克司,包厢、包间内灯光亮度不得低于三勒克司;”

第四项修改为:“营业期间,从业人员应当统一佩带工作标志,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还应当统一着工作服;”

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在营业场所的大厅、包厢、包间内的显著位置悬挂含有禁毒、禁赌、禁止卖淫嫖娼等内容的警示标志,娱乐场所还应当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或者限入标志。”

第二款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对娱乐、服务场所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其他从业人员有从业限制的,从其规定。”

三、删除第十四条。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设立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十五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五、将第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设立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二)至第(四)项规定的营业性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提供下列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一)营业执照;

“(二)治安责任人的身份证件;

“(三)所处环境方位和内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第三款修改为:“服务场所应当如实登记雇用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并应当在雇用或者变动后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八条:“歌舞娱乐场所、大型集市贸易场所应当在营业场所出入口、主要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在营业期间正常运行。

“录像资料留存三十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挪作他用。”

七、删除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八、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项和第(五)项、第十二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未向公安机关备案或者书面告知公安机关的,由县级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九、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服务场所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雇用的从业人员没有本条例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证件或者证件不齐全的;

“(二)设置的包厢、包间不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

“(三)容纳的人员超过核定人数的;

“(四)灯光的设置和亮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五)未按规定配备保安人员的。

“服务场所从业人员在营业期间未统一佩带工作标志的,由公安机关责令该场所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十、删除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

此外,对个别条文作了文字修改。

本决定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

(2003年10月25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向公众开放、供公众聚集进行社会活动的下列公共场所:

  (一)歌舞、游艺、棋牌等娱乐场所;

  (二)洗浴、按摩、美容美发和酒吧、茶座、咖啡馆等服务场所;

  (三)影剧院、音乐厅等演出、放映场所和体育场馆;

  (四)游览、游乐场所;

  (五)大型集市贸易场所;

  (六)车站、码头、机场等旅客集散的公共交通场所;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治安管理的其他公共场所。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旅馆业的治安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分类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并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对公共场所的发展进行规划。

  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工商、文化、体育、建设(城管)、旅游、环保、价格、经贸(安全生产监督)、质监、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公安机关加强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共场所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第六条 在公共场所活动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协助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

  制止、举报公共场所中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治安责任和治安安全条件

  第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治安职责:

  (一)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预防、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二)指导和督促公共场所经营者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

  (三)对公共场所依法进行治安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

  (四)依法整治公共场所及其周围地区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查处刑事、治安案件,处置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治安职责。

  第八条 公共场所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治安责任制。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和经营负责人是治安责任人。

  第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不得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

  公共场所经营者发现在公共场所活动的人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制止,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公共场所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和条件,不得为违法犯罪人员通风报信。

  本条例所称公共场所经营者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十条 公共场所的设立和经营,应当具备下列治安安全条件:

  (一)消防安全符合规定要求;

  (二)备有应急照明装置,出入口通道畅通,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须知;

  (三)从业人员应当持有合法身份证件,外国人及其他境外人员还应当持有国家规定的其他证件;

  (四)容纳的人员不得超过核定人数;

  (五)根据安全保卫需要,建立治安保卫制度,落实治安保卫力量和措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治安安全条件。

  第十一条 娱乐、服务场所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设置的包厢、包间,应当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安装展现室内整体环境的透明门窗,不得设置内锁装置;

  (二)营业场所核定人数的人均面积不得低于二平方米;

  (三)营业场所不得设置可调试亮度的照明灯,大厅灯光亮度不得低于四勒克司,包厢、包间内灯光亮度不得低于三勒克司;

  (四)营业期间,从业人员应当统一佩带工作标志,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还应当统一着工作服;

(五)娱乐场所和按摩服务场所应当配备保安人员,保安人员数量不得少于核定人数的百分之二;

(六)在营业场所的大厅、包厢、包间内的显著位置悬挂含有禁毒、禁赌、禁止卖淫嫖娼等内容的警示标志,娱乐场所还应当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或者限入标志。

  法律、行政法规对娱乐、服务场所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其他从业人员有从业限制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游泳场、馆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游泳场、馆的深、浅水区和天然游泳场所的安全游泳区域,应当设有明显的标志,海滨浴场还应当设置防鲨网;

  (二)设有广播设施、贵重物品寄存室和能够通观全场的救护观察台;

  (三)夜间营业的游泳场所水面灯光亮度不得低于八十勒克司;

  (四)人工游泳场、馆核定人数的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二点五平方米,天然游泳场所核定人数的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四平方米;

  (五)配有必要的救生人员、设施、器材和医疗救护人员,天然游泳场所还应当配备相应的救生船艇。

  第十三条 游览、游乐场所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分开设置的出入口通道;

  (二)危险地段、水域设有安全标志和防护设施;

  (三)设有广播设施,配有必要的救生人员和设备。

  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开展游览活动。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公共场所治安安全条件,并书面提供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共场所经营者在申请注册登记时,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索取,也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索取。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设立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十五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设立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营业性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提供下列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一)营业执照;

  (二)治安责任人的身份证件;

  (三)所处环境方位和内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前款规定的公共场所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经营负责人、经营范围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经营者应当在变更后三个工作日内按照前款规定书面告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服务场所应当如实登记雇用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并应当在雇用或者变动后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七条 公安派出所接到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书面告知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治安安全条件检查。发现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经营者予以改正。

  第十八条 歌舞娱乐场所、大型集市贸易场所应当在营业场所出入口、主要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在营业期间正常运行。

录像资料留存三十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的治安检查。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对公共场所进行治安检查时,应当出示由省公安机关统一印制的《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检查证》,对检查情况作出书面记载,并遵守有关执法、执勤规范。

  接受治安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得开办娱乐、服务场所;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服务场所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得利用职权为他人从事公共场所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推行技术防范、信息化管理等科技手段,提高治安管理效能。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应当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发现公共场所有违法行为,依法属于其他职能部门查处范围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项和第(五)项、第十二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未向公安机关备案或者书面告知公安机关的,由县级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二十五条 服务场所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雇用的从业人员没有本条例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证件或者证件不齐全的;

  (二)设置的包厢、包间不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

  (三)容纳的人员超过核定人数的;

  (四)灯光的设置和亮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五)未按规定配备保安人员的。

服务场所从业人员在营业期间未统一佩带工作标志的,由公安机关责令该场所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公共场所停业整顿,并视情节轻重,处四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治安责任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对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放任不管、不采取适当措施制止的;

  (二)为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和条件的;

  (三)为违法犯罪人员通风报信的。

  公共场所内发生违法犯罪活动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多次发生违法犯罪活动,经营者有失职行为的,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或者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天津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的意见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天津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的意见

  (2001年12月27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共天津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在天津发展的紧要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接受新考验、开创新局面的会议。全会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做好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自觉地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中去。
  一、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2002年工作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决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2001年的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2002年我市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和任务。张立昌同志在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深刻分析了我市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具备的优势,对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接受新考验、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会的各项文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市委领导全市人民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心,完全符合形势的要求,符合天津的实际,表达了全市人民的意愿。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动员天津全党和全市人民,继续坚持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继续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人大常委会和机关各工作部门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落实好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反复学习和钻研全会的各项文件,着眼于天津发展的全局,深入思考问题,在全面准确地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要通过学习,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学习中,要着重把握和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对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对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是我们在分析形势时必须把握的主导思想。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辩证地、动态地、发展地看待面临的形势,既要把困难想深、想透、想充分,同时更要看到有利条件、发展潜力和自身优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经受住市场经济考验和经济全球化考验。二是要深刻理解全会提出的2002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奋斗目标、各项任务和措施,增强预见性,掌握主动权,超前考虑应对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发扬较劲爬坡的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三是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的重要性、必要性,把落实全会精神与做好人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深入分析和挖掘人大工作的发展潜力,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使经济发展再快一些,城市变化再大一些,群众收入再高一些,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四是要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坚持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做到标准要高、起步要早、作风要实、效果要好,确保各项工作上新水平。
  二、要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即将过去的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为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地方立法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从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之后到目前为止,审议通过了12件地方性法规,另有7件法规草案已提请常委会审议;召开立法工作会议,就贯彻市委常委会有关指示精神,实施立法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作出了部署;坚持把立法与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已审议通过的法规中属于经济建设方面的占67%;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对我市130件现行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这次会议将修改5件、废止13件;发挥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由常委会有关部门承担了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3件法规的起草、修改、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广大群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有效途径,围绕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的制定,在报纸上公布法规草案,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我市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促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少而精、重实效的原则,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了3次执法检查、4次视察活动,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12项工作汇报,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速依法治市步伐的决议,对我市政法机关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情况进行了评议,进一步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坚决贯彻市委意图,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坚持对拟任命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核的制度,到目前为止,已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3人。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组织了两次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集中检查推动活动,召开代表工作经验交流会、专业代表组工作研讨会,就搞好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提高代表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认真贯彻市委指示精神,加强对乡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指导,确保选举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认真落实“三个代表”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认真倾听群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重点,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经济全球化的考验。严峻的形势、繁重的任务,对我们做好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对外经济关系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的地方立法工作要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政府将尽快实行观念、职能、方式和机制上的根本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司法机关将深入推进司法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这对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明年将选举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市和区县人大代表,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大事,既要充分保证选民和代表的民主权利,又要严格依法办事,正确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把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实际行动,常委会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要正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精心做好今后一年的工作,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接受新考验、开创新局面。
  三、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要求,把全会精神贯穿到人大的各项工作之中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天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今后一年的工作中,要坚持在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继续坚持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继续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三件大事,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件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人大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1.精心做好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保障人大代表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议大计、想实招,把这次大会开成一个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把市委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实际行动,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迎接新考验,开创新局面,为实现天津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需要,做好我市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在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和我国对外承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立法法规定的权限,抓紧制定既能履行承诺、又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我市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要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和公开透明的原则,继续做好对现行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规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使其进一步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召开立法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全国地方人大贯彻立法法工作会议精神,对进一步贯彻实施立法法,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创“立法全优工程”,进行深入研讨,作出新的部署。继续探索和拓展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促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在进一步搞好调研论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好有关市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
  3.坚持把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继续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增强执法检查的实效。严格执行加强经济工作和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新方式、新途径。加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严格、公正、高效、文明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四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为加速依法治市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4.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积极为代表执行职务创造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加强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代表围绕常委会的立法、监督等重点工作开展视察、检查、调研等活动,改进方式,增强实效,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5.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做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依照法律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市和区县人大代表明年将进行选举。做好这项工作,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常委会要坚持在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确保选举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把全会对人大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良好的作风是完成市委确定的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1.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理论武装头脑,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灵魂,自觉做到和坚持“三个解放出来”,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人大工作。要认真总结人大工作经验,积极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注意防止和克服松劲情绪,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大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渠道作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诚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使人大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3.要切实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和人大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到工厂、农村、街道、学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进取、埋头苦干,把人大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具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从基本觉悟抓起,提高干部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的悔过能力,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汕头市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


汕头市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汕头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凡在汕头市境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以上统称单位),均必须参加社会工伤保险,并按规定交纳工伤保险基金。
单位的全部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农民轮换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均列入工伤保险范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条 职工除按《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况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外,其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干私活或非经本单位同意私揽生产任务造成的负伤、残废或者死亡,也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条 职工因工负伤医疗期间的待遇,除按《规定》第七条执行外,同时执行以下规定:
(一)职工发生工伤事故送医院抢救过程中,医疗未终结前住院的护理费由职工所在单位支付;医疗终结评定残废等级后,所需护理费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二)职工在医疗未终结前住院的各项医疗费用(含挂号费、医疗费、药费、检验费、手术费、住院费、就医路费等),由单位先行支付。医疗终结后,达到评残标准、重伤或死亡的,其各项医疗费用由职工所在单位和社会保险机构各负担百分之五十,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一次支付结
清;未达到残废评定标准的,其各项医疗费合部由职工所在单位负担。
(三)医疗终结后的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范围按现行公费医疗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职工医疗终结确定为因工残废后的待遇除按《规定》第八条执行外,经评定为一至四级残废的,均属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受年龄、工龄和投保年限的限制,可办理退休,领取残废退休金。
残废退休金计发基数,若本人因工负伤前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度市(县)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以上年度市(县)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计发基数;若本人因工负伤前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高于上年度市(县)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最高以上年度市(县)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
百分之一百五十为限,超过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一百五十部分不作为计发基数。
第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定为一至四级残废,享受残废退休金后因病死亡时,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发给因工死亡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遗属定期生活补助费和六个月平均工资的一次性救济费,但不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七条 残废退休职工,凡易地安家的,由职工所在单位发给上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资三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均按因公出差的规定报销。
残废退休职工,易地安家后在保留其原发放退休金额基础上,每年按居住地所在市、县企业平均工资比上年度增长的金额按百分之三十增加。
第八条 离退休人员再聘期间发生的工伤事故,聘用单位未为其交纳工伤保险基金的,由聘用单位按《规定》负责支付工伤待遇;聘用单位已为其交纳工伤保险基金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工伤待遇,但离退休金不再重复享受。
职工停薪留职期间,所在单位可停交其工伤保险金,职工本人也不享受所在单位的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停薪留职期间在其他单位从业的,由用人单位交纳工伤保险金,享受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九条 对职工因《规定》第五条(六)、(七)、(十一)的情况造成伤残或死亡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按《规定》执行,但有以下情况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由交警部门处理并鉴定的交通事故的医疗费用、康复器具、丧葬费等已由责任方全部负责的,社会保险机构不再支付;若由责任方部分负责的,余下部分按《规定》和本细则执行。职工调动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其中应由单位负责的工伤保险费用,由调出单位负责。
(二)职工因医疗事故导致伤残或死亡,医疗事故增加的医疗费用由事故发生的医疗单位支付。
(三)交通事故和医疗事故,责任方赔偿金额已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机构不再支付一次性残废补偿金或一次性的抚恤金;若一次赔偿金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机构应补给差额。
(四)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死亡的职工供养的直系遗属定期生活补助费,均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支付。
第十条 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储备”的原则,根据我市平均工伤事故发生率及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危险程度,以独立核算单位划分类型,确定不同的征收档次,其中:市区分别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百分之零点六、百分之一点
二、百分之一点八,各县按百分之零点五、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点五征收(划分标准附后)。
第十一条 市、县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为工伤保险基金计提和工伤保险待遇计发基数。原则上每年五月份对基数进行一次调整。上年度企业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第十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的开支项目:
(一)因工伤残医疗和康复费用;
(二)因工残废一次性补偿金;
(三)因工残废退休金;
(四)因工伤残护理费(定期和临时);
(五)因工死亡丧葬费;
(六)遗属一次性抚恤金(救济费);
(七)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补助费;
(八)省规定的储备金;
(九)安全生产奖励金;
(十)管理费(按征收的社会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百分之二提取,开支范围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宣传培训费(此项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开支)。
第十三条 工伤保险储备金按《规定》第十三条实行省、市、县(区)三级提留,用于对重大事故和伤残易地安置的调剂。凡一次死亡五人以上或伤残、死亡达十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由省、市共同调剂。易地安置的伤残职工,户口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在用完职工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机
构划转的计费十二年的保险金后,不足支付部分由省、市两级在上交的储备金中调剂解决。
实施社会工伤保险的县(区),从实施之月起上交储备金,次月起按规定享受调剂金。
第十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县(区)二级管理。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乡镇(街道)劳动管理所增挂社会保险管理所牌子,负责乡镇(街道)企业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市、县(区)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同级劳动局、总工会、卫生局、医院及社会保险机构的有关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组成,负责确定职工因工负伤医疗终结、评定残废等级,签发《因工残废鉴定证明书》。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社会保险机
构。
企业职工工伤病残劳动能力鉴定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机构对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全年没有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应给予奖励。奖励幅度按单位上年度缴纳的工伤保险基金回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作为安全生产奖励金。具体奖励办法由市、县社会保险机构根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七条 单位参加社会工伤保险后,应按时按量缴纳社会工伤保险基金;经济确有困难,不能发放职工标准工资(或社会人均标准工资水平)的,由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生经营情况、缓交理由、缓交时限和数额,经主管部门核定后报社会保险机构审批。经申请并批准缓交工伤保
险金的,发生工伤事故仍应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及本细则有关条款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不办理缓交申报手续而拖欠缴纳工伤保险基金的,发生工伤事故时,由单位按《规定》及本细则的支付标准负责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八条 对不参加社会工伤保险或经二次以上劝告仍拒交或故意拖欠工伤保险金的单位,社会保险机构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强制收缴。
第十九条 单位应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定期向职工公布本单位缴交工伤保险金的情况。对拒不参加社会工伤保险的单位,职工有权向工会组织或上级有关部门反映。
第二十条 从1992年3月1日起发生的工伤事故,均按《规定》执行。市、县(区)在未征收工伤保险基金前,各项待遇由单位按《规定》负责支付;征收工伤保险基金后,从次月起,应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和本细则负责支付。
1992年3月1日前发生的工伤事故,已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的,仍按原规定执行,不补发一次性工伤补偿金或一次性抚恤金,遗属定期抚恤费按原规定支付到丧失供养条件为止。1992年3月1日前医疗未终结或工伤事故医疗终结后旧伤复发的,也按原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按
新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规定》公布实施后仍未按规定参加社会工伤保险的单位,如发生工伤事故时,各项工伤待遇由单位按《规定》负责支付,在向社会保险机构补交工伤保险金和滞纳金后,从补交之月起,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支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
第二十二条 中央、省属及外地驻汕单位职工和部队驻汕单位无军籍职工参加当地社会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由市、县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管理。
本市驻外地单位,参加当地社会工伤保险。
第二十三条 企业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计算。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汕头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附表:
工伤保险基金缴纳标准表
┌──┬──────────────────────────┬──────┐
│ │ │ 缴纳标准 │
│分类│ 行 业 │按工资总额%│
│ │ ├──┬───┤
│ │ │市区│各县 │
├──┼──────────────────────────┼──┼───┤
│ │ 商业、供销、贸易、开发、信托、旅游、经济发展、 │ │ │
│ 一 │饮食服务、文教卫生、环卫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 0.6│ 0.5 │
│ │金融保险、团体事业单位 │ │ │
├──┼──────────────────────────┼──┼───┤
│ │ 机械、农机、车辆、修造、造船、电机、五金、建材、│ │ │
│ │钟表、印刷、包装、造纸、文具、乐器、玻璃、陶瓷、电 │ │ │
│ │子、超声、针织、服装、渔网、印染、抽纱、纺织、塑料、│ │ │
│ 二 │皮革、制药、肥料、罐头、食品、化制、木材、竹器、制 │ 1.2│ 1 │
│ │线、橡胶、粮食加工、烟酒、水电、邮电、供电、林业、 │ │ │
│ │种植、养殖、航道、内河航运、音像、感光器材、化纤、 │ │ │
│ │聚脂、磁带、加工业、修理业、制造业 │ │ │
├──┼──────────────────────────┼──┼───┤
│ │ 建筑业、海运业、港口作业、陆地运输、矿山、采石、│ │ │
│ 三 │勘探、煤气生产加工储存、冶炼、石油、烟花火药、有毒 │ 1.8│ 1.5 │
│ │易燃作业、放射性作业、高空、深水等危险作业 │ │ │
└──┴──────────────────────────┴──┴───┘



1992年7月1日